外科手術前醫務人員手部消毒的方法
發布日期:2017-03-02 00:00 作者: 來源:http://www.dang6s.com 點擊:
在當今全球人口老齡化、抗菌藥物濫用、多重耐藥菌日益嚴峻的背景下,醫務人員的手衛生在疾病傳播中起到的作用日益凸顯。研究證實,通過手衛生一項措施就可以減少30%~40%的耐藥菌感染。因此,搞好手衛生是減少耐藥病原菌傳播、保護患者的一項最經濟有效的手段。
外科手術后的感染是現代醫學面臨的挑戰,由感染造成的手術治療失敗曾是外科發展的瓶頸。1847年,匈牙利醫生塞麥爾維斯通過用漂白粉水洗手,將產褥熱的病死率由22%降到3%,揭示了手衛生在外科診療中預防感染的重要性。1867年,英國外科醫師李斯特發現了用石炭酸溶液消毒醫師雙手的方法,使截肢手術的病死率從45.7%降到15%。全世界每年接受手術的患者達到了3.13億,相當于每年新增人口的兩倍。
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數據顯示,全球醫務人員手衛生的執行情況并不理想,在手術前的診療過程中手衛生依從率約為40%,圍手術期的手衛生依從率約為50%。改善手衛生執行情況可以降低31%的手術切口感染的風險。因此通過關注手部衛生就可以大大減少外科診療中感染的發生。
怎樣才能讓手衛生有效防控感染?首先,醫生一定要遵守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五個時刻:接觸患者前、清潔無菌操作前、接觸患者后、接觸分泌物及血液體液后、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后。這五個時刻是基本要求,不僅醫務人員要做到,患者和陪護的家屬也要做到,才能真正減少醫療中病原微生物的傳播。其次,手衛生要做得對,按照六部洗手法的要求,正確揉搓,才能達到效果。
手衛生看似一件小事,卻能保障醫療安全。患者的安全無小事,醫務人員應該把這件小事做好,才能讓醫療更安全。
外科手術前醫務人員要用肥皂或者皂液和流動水洗手,再用手消毒劑清除或殺滅手部暫居菌和減少常居菌的過程。但是現在有了新型的免洗手消毒液后,外科手部消毒減短了外科醫務人員的手部消毒步奏,從前可能需要五至十分鐘的準備時間,現在可以縮減到二分鐘以內,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。
手上皮膚微生物可分為兩大類:常居菌和暫居菌。常居菌可在皮膚上生長繁殖,并可重復分離,一般方法不易殺滅。暫居菌是在工作中臨時污染的微生物,只能在短期內分離,很少在皮膚上繁殖。
暫居菌的組成往往與從事的工作有關,與醫院感染關系密切,一般來源于環境。所以手術室護士更要嚴格執行外科手消毒,避免交叉感染事故發生。確保手術順利完成。
劇國家衛生部統計,我國醫院感染率平均大約為百分之四至百分之八,死亡率達到百分之七十,其中由醫務人員的手傳播細菌而造成的醫院感染約占百分之30.盡管手衛生室控制醫院感染的最基礎環節,對控制醫院感染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。所以提高洗手行為的依從性,切斷這一傳播途徑,是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措施。
清洗雙手時,應注意清潔指甲下得污垢和手部皮膚的褶皺處。用無菌干毛巾依次擦干雙手、前臂上上臂前三分之一,嚴禁來回檫手。不同患者手術之間、手套破損或手被污染時,應重新進行外科洗手和外科手消毒。洗手時應掌心相對,雙手交叉指縫相互搓揉,掌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搓揉,交換進行。彎曲手指使關節在另一手掌心旋轉,交換進行。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轉搓揉,雙手交換進行。